跳到主要內容

[讀書] 質性研究入門:紮根理論研究方法

第二次閱讀時,以顏色或底線標示出重點。

第一章:緒論
※名詞定義:
1、方法論(Methodology):思考和研究社會現實的方法。
2、方法(Method):蒐集和分析資料的一組程序和技術。
3、編碼(Coding):透過此一分析歷程,可將資料加以分解、概念化和整合,以形成理論。

※重點摘要
一、質性研究內涵
1、資料。
2、編碼程序:概念化和縮減資料、依據屬性(properties)和面向(dimensions)來推衍(elaborating)類別,藉由前提陳述來關聯類別。非統計抽樣、編寫備註和繪製圖表。
3、書面和口頭報告。

第二章:描述、概念性排序和理論化
※名詞定義
1、描述(Description):使用文字來傳達事物、景物、經驗、情緒或感官之心象,其描述內容與作此描繪者之視野觀點有關。
2、概念性排序(Concptual ordering):依據一組選擇性和特定的屬性和其面向來組織和評定資料。
3、理論(Theory):一組充分發展的概念,及概念間關係的陳述,構成可用於解釋或預測現象的統整性架構。

※重點摘要
一、即使是最基本的描述也包含:
1、目的。
2、讀者聽眾的選擇性注意。
3、觀看者的選擇性注意。

二、描述和形成理論的差異,理論還需要
1、詮釋(interpretation)。
2、解釋事件why、when、where、what、how。
描述是理論化的基礎。

三、描述也是概念性排序的基礎:
依據資料的屬性和面向,將資料組織成分別獨立的類別(有時加上評定量尺),並使用描述來闡明這些類別。

四、概念性排序的類型
1、俗民誌學者:盡量描繪(depict)行動者的觀點和行動,並將其之組織排序,形成擬真性的飛小說論述。最終呈現的報告以充分發展且已排序的主題加以組織。
2、將資料依據被描述的步驟或階段來排序—缺乏足以解釋核心或組織歷程的較大型理論架構,即解釋how、when、where和why人們或組織架構在階段間轉變的條件。
3、仰賴以行動者或行動—包括人們和組織架構—的不同類型來組織資料。一些標題和副標題都和這些類型有關。通常代表已經充分排序或發展的概念,缺少較大型理論架構用以解釋這些類型。

五、理論化
1、不只是構想的(conceiving)或直覺的(intuiting)意念想法(概念),更同時將概念型塑成(formulating)邏輯的、系統性的和解釋性的架構。
2、理論使想法可以被充分探索,並從不同的角度或視野觀點來加以考量。
3、理論涉及一組充分發展的類別,透過對其彼此間關係的陳述,使其有系統的相互關聯,以形成一個理論架構,足以解釋現象,具有預測力和解釋力。

六、對理論的誤解
1、女性主義、結構主義或互動論僅為立場或哲學,提供對現象的洞察或視野觀點,並未提出解釋架構。
2、應用1個概念或理論於資料中,僅為假定性應用。理論化應為建立理論或擴展理論。
3、質性研究從不驗證(validate)理論。藉由資料比較概念和關係,判定這些概念如何能代表該理論。

※本章摘要
1、描述是描繪、說故事,有時可圖示、有時則鉅細靡遺,但不會回頭去詮釋事件,或者去解釋為什麼會發生特定的事件。
2、概念性排序則是依據各項清楚指陳的面向來分類事件或事物,但不必將這些分類依彼此的關聯性處理,以形成一個概括性的解釋架構。
3、理論化是從資料建構出解釋架構的行動,透過對概念間關係的陳述,以系統化的統整這些概念。不僅是提供瞭解或彩繪一幅栩栩如生的圖畫,更促使研究者解釋和預測事件,並據此提供行動的指引。

第三章:質性和量化方法的交互運用

※重點摘要
1、Lazersfeld和Wagner(1958)認為在形成和最終發展問卷工具之前,應該要先做探索性訪談。以些質性材料作為統計程序和分析的基礎,問卷才能觸及現實。
2、質性和量化研究容許來回交互運用,使質性資料作量化分析,或量化資料作質性分析。

※本章摘要
1、質性和量化不僅是彼此互補或相輔相成,質性研究要能引導出量化研究,量化研究亦能回饋給質性研究。
2、逐漸顯現是理論建立策略的基礎。



第四章:實務應用之考量

※名詞定義
1、研究難題:作為研究焦點之一般或實質領域。
2、研究問題:這個研究所欲探討的特定問題,設定了方案的研究範圍,並建議可用於資料蒐集和分析的方法。
3、客觀性(Objectivity):能與研究材料保持適當程度之距離、並能公正的加以表徵的能力:能傾聽受訪者的語言、並能使其獨立於研究者之外發聲的能力。
4、敏覺力(Sensitivity):能對資料中的細微變化、線索和意義等有所回應的能力。
5、技術性文獻:研究成果的報告,及理論性或哲學性的論文,具備專業和學術寫作的特徵,可作為背景材料,使研究者藉之和其實際資料才進行比較,以產出研究發現。
6、非技術性文獻:自傳、日誌、文件、草稿、紀錄、報告、產品型錄、和其他材料,可用於作為基本資料,以補訪談和實地觀察之不足,並可刺激研究者思考從資料中顯現的概念屬性和面向。

※重點摘要
一、質性研究的研究問題,是一項能界定所欲研究現象的陳述句,具體的告訴讀者:研究者究竟想要知道有關此一現象的什麼?
二、客觀性和敏覺力之間的平衡。Selye(1956):「這並不是要先看到某些事,而是在先前已知的和迄今未知的之間建立起堅固的連結,構成特定發現的本質。」
三、保持客觀性
1、比較性思考:比較資料中的事例,並回到文獻或經驗找尋類似的現象或實例。運用實力刺激我們對屬性或面向的思考,並用以檢驗眼前的資料。
2、保持距離:對事件採取多元觀點,判定情境中不同行動者如何看待該情境。
3、三角檢定:以不同方式蒐集同一事件或現象的資料。
4、向受訪者進行詮釋,並確認是否符合。
四、總是在屬性或面向的層次上,去比較我們認為所看到和我們所真正看到的。
五、重要的不是研究者的覺察或觀點,而是研究參與者如何看待所發生的事件。
5、定期回顧資料,並詢問:「這裡發生什麼事?」及「我認為我所看到的,符合資料中的現實嗎?」
6、保持懷疑論(skepticism)的態度。
7、遵循研究程序:進行比較→詢問問題→基於演化中的理論概念來抽樣。

第五章:資料的顯微檢驗

※名詞定義
1、微觀分析(Microanalysis):在研究初期所須進行的細部逐行分析,以產生初步的類別(及其屬性和面向),並建議類別之間的關係,以及開放編碼和主軸編碼之組合。

※重點摘要
1、一個學習微觀分析的班級,先就一段逐字稿列出隱含的主題,而這些主題間的關聯性尚未呈現。接著就一個字詞進行聯想,會發現一個事物可以有多重詮釋,且可能皆為正確。
2、微觀分析的聚焦促使研究者考慮似真性(plausibility)的範圍,避免對資料採取特定的立場。
3、不僅是描述資料的細節,更要去分析其細節。
4、依據概念的明顯屬性—相似性和差異性—進行分類,此一事件在相關屬性上來和已被明確界定的事件進行比較。
5、除了原先攜帶的假定理論外,還能在資料裡看到什麼其他的?
6、研究剛開始時進行微觀分析以發現類別、屬性和面向,並發現概念間的關係。一但類別被建立起來,分析會更聚焦在填充這些類別,並檢驗其關係。

第六章:基本操作程序

※名詞定義
1、詢問問題:一項應用於開展探究線,且指導理論抽樣的分析設計。
2、理論比較:一項應用於刺激有關類別之屬性和面向之思考的分析工具。
3、理論抽樣:依據顯現出的概念來抽樣,目標在於探索促使概念屬性有所變異的面向範圍或差異情況。

※重點摘要
一、問題/探究和答案的交互作用,會刺激研究者去詢問更多的問題。

二、問題的本質
1、覺識性(sensitizing)的問題,促使研究者明白資料所指明的內涵。[問發生了什麼事之類的問題]
2、理論性(theoretical)的問題,有助於研究者看到歷程、變異和此類事項,以形成概念間的連結。[關係為何、會怎樣之類的問題]
3、實務的(practical)和結構的(structural)的問題,為抽樣提供方向,並促使演化中的理論更具有結構性。[理論發展的情況之類的問題]
4、指引性(guiding)的問題,指引研究者去訪談、觀察和分析文件。

三、利用文獻或經驗與資料從不同屬性和面向進行比較,從文獻和經驗去理解資料,發現他們的相似性和差異性。
四、進行理論性比較能促使研究者將注意力從個案的特定層面轉移出來,以更抽象的思考不同範例的共通性和差異性。
五、不要鑽研確切的事實,而是將注意力從特殊性轉移至一般性的比較法則。

六、詢問問題和進行較的功能:
1、協助理解事件的意義。
2、覺察資料中尚未發現的屬性和面向。
3、建議進一步的訪談問題或奠基於演化中的理論分析來做觀察。
4、從描述層次轉移至抽象層次。
5、利用抽象層次挑戰過於聚焦單一個案的傾向。
6、檢驗基本假定(assumption)、偏見(biases)、視野觀點(perspectives)。
7、對演化中理論進行更仔細的檢驗。
8、發現各種不同的變異性(variation)和一般性的組型(patterns)。
9、確保資料分析態度具有流動性和創造性。
10、增進類別之間的連結和密度。

第七章:分析工具

※名詞定義
1、分析工具:由分析者所使用的設計和技術,以促進編碼的歷程。

※重點摘要
一、詢問問題
1、「誰?」、「為什麼?」、「何處?」、「什麼?」、「如何?」、「多少?」、「產生什麼結果?」
2、時間性問題:頻率、期間、速率和時機。
3、空間性問題:空間、何處、是否受到限制,以及開放或封閉。
4、技術性問題
5、資訊性問題
6、規則、文化價值、道德、標準

二、受困於分析轍槽(analyticrut)時,藉由字詞、短與或句子的分析來脫離困境。

三、透過比較作進一步分析
1、逐一比較事例或事物,以尋找屬性的相似性和差異性,並加以分類。
2、理論性比較,比較類別(抽象概念)和相似或相異的概念。
a、凹凹凸凸技術(the flip-flop technique):指一個概念被轉為「內向外」(inside out)或上朝下(upside down),藉由省視反面或極端事例找出有意義的屬性。
b、系統性比較:將資料中的事例和經驗或文獻中的事例加以比較。分成近端(close in)比較:和欲探索的概念有相似性質;遠端(far out)比較:和欲探索概念並不相似。有興趣的不是多少人顯示出這個概念,而是這個概念多常出現,和他在不同情況條件下看起來像什麼(即他的屬性)。
c、搖紅旗:不將任何情境或話語視為理所當然,探索每一個情況的變異。

第八章:開放編碼

※名詞定義
1、開放編碼(Open coding):用以界定資料中所發現之概念,及其屬性和面向的分析歷程。
2、現象(Phenomena):由概念所表徵的資料的核心意涵。
3、概念(Concepts):建立理論的構成要素。
4、類別(Categories):代表現象的概念。
5、屬性(Properties):類別的特徵,以界定類別,並賦予意義。
6、面向(Dimensions):類別之一般屬性產生變異的範圍,使類別具有特別性,且使理論具有變異性。
7、次類別(Subcategories):與某一類別有關的概念,可進一步釐清該類別,以使其更具明確的意涵。
8、備註(Memo):研究者對分析、想法、詮釋、問題、和進一步資料蒐集之指引的紀錄。

※重點摘要
1、以多元方式分類:任何可以命名的事物,也可以用無數方式加以定位。
2、代碼:以意象或意義命名;或以受訪者的字詞命名,即實境代碼(in vivo codes)。
3、屬性是一個類別的一般性或特定性特徵,面向則代表在屬性在一個連續範圍內的落點。
4、依據變異性來建立組型。
5、當屬性在各個不同的面向聚合成群時,就形成組型。
6、開放編碼的變異
a、逐行分析
b、對句子或段落編碼時,自問:「在這一個句子或段落中,什麼才是最主要的意涵?」
c、詳閱整個文件後,自問:「這是怎麼一回事?」「是什麼因素使得這個文件與我以前編碼的文件有所異或同?」
7、撰寫編碼札記:立刻將分析寫在備註裡。

第九章:主軸編碼

※名詞定義
1、主軸編碼:關連類別和次類別的歷程,稱為「主軸」,因編碼是圍繞著某一類別的軸線來進行,並在屬性和面向的層次上來連結類別。
2、派典:用以協助分析者統整結構和歷程的分析工具。
3、結構:類別(現象)所置身的條件脈絡。
4、歷程:與某一現象有關的行動/互動之次序,隨著時間而演進。

※重點摘要
一、主軸編碼是沿著屬性和面向上的直線,使類別和次類別相互關聯的行動。
二、一個類別代表一個現象,現象具有解釋怎麼一回事的能力。次類別亦是一個類別,但不代表現象本身,而是回答when、where、why、who、how和with what consequence。
三、主軸編碼的基本任務
1、陳列出某一類別的屬性和其面向。
2、辨認出與現象有關的條件、互動/行動和結果等變異情形。
3、將類別和次類別相互關聯,並透過陳述,指明這些類別如何彼此關聯。
4、尋找資料中可以指明主要類別如何相互關連的線索。
四、分析者必須同時研究結構(why)和歷程(how),才能捕捉到事件的動態和演化性質。
五、派典(paradigm)的基本內涵:
1、條件(組成結構、環境分為或情境):因果條件(causal conditions)、介入條件(intervening conditions)、脈絡條件(contextual conditions)。
2、行動/互動:策略性或例行性程序。
3、結果
六、迷你架構:將主要概念變成X、Y軸線。
七、概念圖表。

第十章:選擇編碼

※名詞定義
1、選擇編碼:統整和精練理論的歷程。
2、理論飽和:在類別發展的過程中,當不再有新的屬性、面向、或關係自資料分析中顯現時,表示該類別已達飽和。
3、變異的範圍:一個概念的屬性在面向上的變異程度。這項被納入理論之中的變異性。係藉由抽樣來擴展屬性的範圍和多樣性。

※重點摘要
一、編碼的主要工作
1、開放編碼:建立類別與屬性,找出這些類別在面向上的變異情形。
2、主軸編碼:有系統的發展類別,以及連結類別和次類別。
3、選擇編碼:統整和精練類別的過程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斗南美食2014整理

這是我的斗南四餐紀錄,請按繼續閱讀 展開全文。

斗六紫藤湖日出

上星期五天氣很好,於是決定隔天去拍日出,上網稍微問了一下紫藤湖的位置就睡了。 星期六凌晨四點半起來後,拿起相機衝出門,沒想到都快要日出了還是找不到紫藤湖,於是在河堤北路上就趕緊跳下車拍滿天紅雲。 拍完之後略微失望的騎回家,雖然如預期的燒了滿片天,但是畫面中卻沒有我想要的地點。 沒想到回頭的路上,居然讓我看到了紫藤湖。 我從斗南沿著台一線轉雲科路後,因為有四線道,以至於我完全看不到在另一邊的紫藤湖。 當我回頭時,才發現紫藤湖的距離原來很近。 雖然沒有滿天紅雲,不過很幸運的是此時太陽才探出山頭。 我覺得紫藤湖是一個蠻不錯的點,不但很適合來這邊走走,更加適合拍照。 沿著環湖的木造步道,湖邊的樹木以及映著碧藍天空的湖面,十分的賞心悅目,讓人很想坐下來在這裡度過一段悠閒的時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