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今天論文了嗎?
請保持每天有進度!
※0406
已完成:看完Finley, Stewart & Yarroch (1982)那篇,恆定性困難度排名第14。
待完成:有找到Westbrook & Marek (1992),但是來不及印。
※0407
已完成:印了Barrass(1984)、Simpson & Marek(1988)、Westbrook, & Marek(1992)、Barak, Sheva & Gorodetsky(1999)。
待完成:找各種不同的心智模式定義。
※0408
已完成:讀完Barrass(1984)、Simpson & Marek(1988)。
待完成:讀Westbrook, & Marek(1992)、Barak, Sheva & Gorodetsky(1999)。
※0409
已完成:Westbrook, & Marek(1992)讀一半。
待完成:讀Westbrook, & Marek(1992)、Barak, Sheva & Gorodetsky(1999)。
※0413
已完成:寫了「研究背景與動機」、「研究目的與問題」、「研究範圍與限制」、「研究設計」、「研究對象」。
待完成:「研究範圍與限制」未寫完,未寫「名詞釋義」、「文獻探討」、「研究工具」、「資料處理與分析」、「研究流程」。
※0414
已完成:寫了「研究工具」。
待完成:「研究範圍與限制」未寫完,「研究工具」待修正,未寫「名詞釋義」、「文獻探討」、「資料處理與分析」、「研究流程」。
※0415
已完成:讀完Westbrook, & Marek(1992)。把書面給學長姊看過第一次。
待完成:未說明為何要跨年級。
想法:除了呈現Finley, Stewart & Yarroch (1982)那篇中恆定性為困難學習的概念外,還可以引用Simpson & Marek(1988)研究結果中學生的表現。
※0416
已完成:讀完Barak, Sheva & Gorodetsky(1999)、林陳涌和徐毓慧(2002)、Chang(2007)。生物恆定性相關研究寫八成。
待完成:完成生物恆定性相關研究的文獻,還有心智模式和推論因素以及修改初稿。
想法:Barak, Sheva & Gorodetsky(1999)提到「關於生物現象」相關的概念比較困難,需要複雜和抽象思考。但是此研究中結合「體溫恆定」和「生物」的概念。
如果把人體擁有的器官或器官系統利用卡片排列出來,並請研究對象說出其關係呢?
應該看過Novak的概念圖,也許對IF有幫助。
※0419
已完成:交論文計畫書面(1.3)給所上。
待完成:
※0421
已完成:重寫2-3推論因素
待完成:
想法:突然發現在我的研究裡可以看到認知地圖的+、-,那推論因素還有意義嗎? 推論因素跟認知地圖只差+、-嗎?
如果是的話,那就是延續年會的文章,看因對果錯,或因錯果對之類的分析。
必須把Wellman和Hempel的文章重看!
可是hempel是整個理論對應到經驗現象,而不是wellman的概念對應概念。不,應該是,因為只有最後一個是現象,其他都是理論。
認知地圖跟概念圖和心智模式差在,前者強調因果關係。認知地圖將因果關係圖形化。
編碼表裡最後一碼是概念還是理論?
※0422
已完成:閱讀舒煒光(83)。
※0425
已完成:閱讀完舒煒光(83),將推論因素改成認知地圖。
待完成:等陳瑞麟那本書把科學理論模型加強。wellman(1994)的認知地圖需要加強。修改其他有提到hempel沒有說明清楚對應規則的字眼。
※0427
已完成:閱讀完靜雯學姊博論心智模式地部份。
※0428
已完成:閱讀Ness
※0429
已完成:閱讀Ness
※0430
已完成:閱讀佳穎學姊心智模式的部份。
※0510
已完成:完成血糖恆定性概念圖。
※0513
已完成:完成概念圖和事件機制連結圖,修改第三章。
※0515
已完成:修改書面1.5版,修改心智模式的文獻探討。
期許:再把chi(2002)和chi et al(1994)的心智模式寫進去。
※0518
在meeting時報告研究目的與問題、研究設計等,老師認為理論與設計搭不起來。
※0520
嘗試改成搭解釋類型和Skemp(1976)的理解程度,老師認為Skemp(1976)太舊沒有比較好。
※0523
重新製作ppt
明天到圖書館找高中生物課本確認名詞釋義等。
到圖書館借Novak的概念圖。
※0525
meeting報論文
※0525
meeting報論文
※0601
meeting報論文
※0603
proposal
※0615
找文獻
※0617
找文獻
※0621
找文獻
※0622
找文獻
※0622
看完JRST 2005-2007
請保持每天有進度!
※0406
已完成:看完Finley, Stewart & Yarroch (1982)那篇,恆定性困難度排名第14。
待完成:有找到Westbrook & Marek (1992),但是來不及印。
※0407
已完成:印了Barrass(1984)、Simpson & Marek(1988)、Westbrook, & Marek(1992)、Barak, Sheva & Gorodetsky(1999)。
待完成:找各種不同的心智模式定義。
※0408
已完成:讀完Barrass(1984)、Simpson & Marek(1988)。
待完成:讀Westbrook, & Marek(1992)、Barak, Sheva & Gorodetsky(1999)。
※0409
已完成:Westbrook, & Marek(1992)讀一半。
待完成:讀Westbrook, & Marek(1992)、Barak, Sheva & Gorodetsky(1999)。
※0413
已完成:寫了「研究背景與動機」、「研究目的與問題」、「研究範圍與限制」、「研究設計」、「研究對象」。
待完成:「研究範圍與限制」未寫完,未寫「名詞釋義」、「文獻探討」、「研究工具」、「資料處理與分析」、「研究流程」。
※0414
已完成:寫了「研究工具」。
待完成:「研究範圍與限制」未寫完,「研究工具」待修正,未寫「名詞釋義」、「文獻探討」、「資料處理與分析」、「研究流程」。
※0415
已完成:讀完Westbrook, & Marek(1992)。把書面給學長姊看過第一次。
待完成:未說明為何要跨年級。
想法:除了呈現Finley, Stewart & Yarroch (1982)那篇中恆定性為困難學習的概念外,還可以引用Simpson & Marek(1988)研究結果中學生的表現。
※0416
已完成:讀完Barak, Sheva & Gorodetsky(1999)、林陳涌和徐毓慧(2002)、Chang(2007)。生物恆定性相關研究寫八成。
待完成:完成生物恆定性相關研究的文獻,還有心智模式和推論因素以及修改初稿。
想法:Barak, Sheva & Gorodetsky(1999)提到「關於生物現象」相關的概念比較困難,需要複雜和抽象思考。但是此研究中結合「體溫恆定」和「生物」的概念。
如果把人體擁有的器官或器官系統利用卡片排列出來,並請研究對象說出其關係呢?
應該看過Novak的概念圖,也許對IF有幫助。
※0419
已完成:交論文計畫書面(1.3)給所上。
待完成:
※0421
已完成:重寫2-3推論因素
待完成:
想法:突然發現在我的研究裡可以看到認知地圖的+、-,那推論因素還有意義嗎? 推論因素跟認知地圖只差+、-嗎?
如果是的話,那就是延續年會的文章,看因對果錯,或因錯果對之類的分析。
必須把Wellman和Hempel的文章重看!
可是hempel是整個理論對應到經驗現象,而不是wellman的概念對應概念。不,應該是,因為只有最後一個是現象,其他都是理論。
認知地圖跟概念圖和心智模式差在,前者強調因果關係。認知地圖將因果關係圖形化。
編碼表裡最後一碼是概念還是理論?
※0422
已完成:閱讀舒煒光(83)。
※0425
已完成:閱讀完舒煒光(83),將推論因素改成認知地圖。
待完成:等陳瑞麟那本書把科學理論模型加強。wellman(1994)的認知地圖需要加強。修改其他有提到hempel沒有說明清楚對應規則的字眼。
※0427
已完成:閱讀完靜雯學姊博論心智模式地部份。
※0428
已完成:閱讀Ness
※0429
已完成:閱讀Ness
※0430
已完成:閱讀佳穎學姊心智模式的部份。
※0510
已完成:完成血糖恆定性概念圖。
※0513
已完成:完成概念圖和事件機制連結圖,修改第三章。
※0515
已完成:修改書面1.5版,修改心智模式的文獻探討。
期許:再把chi(2002)和chi et al(1994)的心智模式寫進去。
※0518
在meeting時報告研究目的與問題、研究設計等,老師認為理論與設計搭不起來。
※0520
嘗試改成搭解釋類型和Skemp(1976)的理解程度,老師認為Skemp(1976)太舊沒有比較好。
※0523
重新製作ppt
明天到圖書館找高中生物課本確認名詞釋義等。
到圖書館借Novak的概念圖。
※0525
meeting報論文
※0525
meeting報論文
※0601
meeting報論文
※0603
proposal
※0615
找文獻
※0617
找文獻
※0621
找文獻
※0622
找文獻
※0622
看完JRST 2005-2007
留言
J. .N. Honey (1988). Models in biology: form and function. 22(4)
Michael J. Reiss and Sue Dale Tunnicliffe
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1: 383-399, 2001